平安产险苏州分公司:保护个人信息,谨防财产受损
【案例介绍】
当消费者王某收到"0082"开头的境外来电时,对方准确报出其姓名、订单编号及购买商品信息,这让她瞬间放松警惕。"系统检测到您购买的奶粉存在批次质量问题,需双倍退款",客服专员般专业的说话语气,配合同步发送的"质检报告"链接,让王某在20分钟内完成了所有操作指令——点击钓鱼链接输入支付密码,提供短信验证码核对账户。直到账户余额被清空的提示音响起,她才惊觉所谓"官方客服"实为诈骗分子伪装。
【案例分析】
1. 信息精准匹配:诈骗分子掌握用户真实订单信息(含商品型号、购买时间、收货地址),通过改号软件伪装成官方客服
2. 话术心理博弈:以"质量问题双倍赔偿"为饵,利用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担忧心理,配合"延迟处理将自动扣款"等紧迫话术施压
3. 技术伪装障眼法:伪造带企业logo的"质检报告"页面,设置与官方客服界面高度相似的钓鱼链接
【风险提示】
数字经济时代,数据安全已成为企业运营的"生命线"。消费者应主动构建个人防护网:①警惕陌生来电,核实"00/+"境外号码或非官方来电时,应挂断后通过官方渠道回拨确认;②严守支付安全,切勿透露短信验证码、支付密码等核心信息,正规机构不会索要此类信息;③谨慎网络操作,不随意点击短信/邮件中的链接,可通过官方APP核实订单异常通知;④善用安全工具,在支付环节开启指纹验证、限额设置等功能,定期检查账户登录记录和收货地址变更情况。建议通过官方渠道订阅安全提醒,及时了解新型诈骗手法,将防护意识融入日常消费行为。